大古鑄鐵
健康分享 2024 / 10 / 01

秋補勝冬補!寒露、霜降養生這樣做,幫身體打好底就趁現在

邁入深秋的十月,早晚溫差逐漸擴大,從中醫觀點來看,是最適合養生的時間點。

儘管開始變天,大家習慣開始從吃的方面進補,但千萬要記得「秋天適合平補」,由於秋天氣候乾燥,可以多吃些滋陰潤肺、補液生津之類食物,如銀耳、百合、蜂蜜、黃豆、雪梨、山藥、南瓜、栗子等,適量補充些水份也是必要的一件事,補充時以少量、多次、慢慢喝為宜。

此外,心血管疾病在秋末冬初發病機率高,現代研究也證實,秋天適當早起,可減少血栓形成,這個時節也需要注重足部保暖,避免寒從足生,導致抵抗力下降,手腳容易冰冷的人可用溫熱水泡腳,幫助促進血液循環。

深秋食補推薦:南瓜燒雞雪燕銀耳蓮子湯

十月節氣(一)寒露

寒露」是秋天的第五個節氣,寒露到來表示秋季進入深秋,此時的露水會比白露時更多,氣溫也下降較多,地面的露水也更冷了,因此把這個時間稱為寒露。隨著天氣轉涼,可逐漸增添衣物,但不宜添衣太多、太快,應適度接受一些寒冷,以提高皮膚及鼻黏膜的耐受力。另外,秋季是腹瀉的好發季節,應特別注意腹部保暖。

俗話說「白露身不露,寒露腳不露」。腳離心臟最遠,血液供應較少,保溫性能差,容易受到冷刺激的影響,讓地面的寒氣赤腳傳入影響健康。因此,除了注意腳部的保暖外,從寒露開始,可以臨睡前1小時泡腳20分鐘,水溫不宜過高、時間不宜過長。

中秋之後的天氣偏乾燥,容易出現口渴、咽乾、皮膚乾澀等「秋燥」病,這時的飲食可以「平補、養陰防燥、潤肺益胃」為重點,避免過度勞累,多吃甘味、清淡、滋潤食物如:芝麻、糯米、白米、蜂蜜、枇杷,或是柿子、水梨、香蕉、胡蘿蔔、冬瓜、蓮藕、銀耳等蔬菜水果,以及豆類、菌類、海帶、紫菜等。

寒露食補推薦:麻油杏鮑菇
使用食材:麻油、枸杞、杏鮑菇、高麗菜

寒露節氣養生茶推薦:美聲紫蘇飲
使用食材:紫蘇、桑椹、薄荷、甜菊

芝麻的營養價值高,其中「白芝麻為香、黑芝麻為補」,根據WHO世界衛生組織公布,芝麻油是最好的三大油品之一,其中包含的維生素E可以幫助清除自由基、幫助抗衰老,單元不飽和脂肪酸,對保護心血管疾病也很有幫助。

杏鮑菇常被稱作素食界牛肉、素干貝,其膳食纖維的含量是一般蔬菜的3倍,高纖、低熱量的特性,是許多人減重的首選,還含有「β-葡聚醣」多醣體,有利活化免疫系統,對於調節免疫相當有幫助。

紫蘇又名赤蘇、蘇子,具有消痰、潤肺、止痛、解毒之作用,從營養學來看,紫蘇富有鐵質與膳食纖維,對人體可說是好處多多,而由紫蘇種子所提煉的紫蘇籽油,更具有高含量Omega-3不飽和脂肪酸,有益心血管健康。

桑椹富含礦物質鐵、鈣、磷、鉀及維他命C,有改善皮膚的好處,包括頭皮的血液供應營養肌膚,使皮膚白嫩、頭髮保持烏黑,並能延緩衰老。從中醫角度來看,桑椹還能養肝明目,緩解眼睛疲勞乾澀的症狀。

十月節氣(二)霜降

霜降」是秋天的最後一個節氣,意味著即將進入冬天,有天氣漸冷、露凝結為霜而降的意思,儘管台灣的平地區域在這個時節較少結霜,但也能感受到溫度的降低、日夜溫差變大。

民間一直有一種「補冬不如補霜降」的說法,霜降時期的養生之道,需加強呼吸道的保養,以預防感冒、肺炎,著重水分的攝取、富含維生素B的食物,幫助新陳代謝、提供能量,也能保護神經組織細胞。

中醫五補中有「春升補、夏清補、長夏淡補、秋平補、冬溫補」之說。霜降是晚秋,栗子、百合、山藥、牛肉、雞肉、枸杞、紅棗、北沙參、玉竹、甜杏仁、南瓜、花生、芝麻、黃豆、柿子等都是適合平補的食材。

霜降食補推薦:柿餅雞湯
使用食材:柿餅、紅棗、枸杞、雞肉

霜降節氣養生茶推薦:宏亮羅漢飲
使用食材:羅漢果、胖大海、甘草、薄荷

柿餅是整顆柿子經過削皮、日曬、烘烤等加工過程的柿子果乾,含水量較新鮮柿子少、熱量降低,維生素C、β-胡蘿蔔素也流失不少,但膳食纖維卻相對大幅增加,是新鮮柿子的2.13倍,有助腸道保健、降低膽固醇、穩定血糖

雞肉的脂肪含量相對牛肉、豬肉低,十分適合作為補充蛋白質的食材,也是非常好的支鏈胺基酸(BCAA)攝取來源。此外,雞肉也含有維生素 A、菸鹼素、鋅,分別有增進皮膚健康、骨骼生長、維持正常身體代謝等多重功效。

羅漢果又稱為神仙果,最常被應用的,就是鎮咳袪痰。除了能鎮靜發炎,也具有滋潤喉嚨黏液的作用,能從根本抑制因細菌感染而乾燥、咳嗽的喉嚨。此外,羅漢果也可以提高身體免疫能力,增強人體抵抗疾病的能力。

胖大海又名膨大海,常用於肺熱聲啞,咽喉疼痛、咳嗽等症狀,大多是單獨泡來服用,也可以與桔梗、甘草同用,可以清肺化痰、利咽開音、潤腸通便,所以常常出現在台灣的KTV。

抱歉,為了您的瀏覽體驗及安全性,本網站不支援IE瀏覽器,請參考下方常用瀏覽器。